进入20世纪下半叶,世界格局出现新的因素:美苏争霸加剧,中国与苏联破裂。尼克松政府在基辛格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和实力牵制战略的劝导下,采取了舍弃台湾、拉拢中国、牵制苏联的震惊世界的战略行动。被舍弃的台湾回归大陆是早晚的事。既不能壮大中国,又要利用中国,美国因此对钓鱼岛进行了富有战略远见的处理:1971年6月17日,就在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前夕,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将钓鱼岛也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但随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则表示:“归还冲绳的施政权,对尖阁列岛(即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
这种安排的高明之处在于,既不彻底激怒中国,又为美国保留了日后制约中日两国的手段。美国知道小小钓鱼岛对中日两国的价值,其主权的继续悬置,既可以防止中日两国走得太近,又可以让美国处于随时介入的有利地位。从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认为,钓鱼岛问题是美国“医生”在亚洲做“手术”时,故意留在东亚腹腔里的一团“纱布”,让中日关系不要太舒服。
中国:让时间站在自己一边
中国领导人知道,中国与美国的关系越改善,钓鱼岛离中国越近;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成功,钓鱼岛离中国越近;中国的国力越强,钓鱼岛离中国越近;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前景越好,钓鱼岛离中国越近。美国是不会担心一个现代、正常、友好的中国获得一个钓鱼岛的;而历史上,中国往往通过台湾地方政权对钓鱼岛行使主权,台湾与大陆统一,钓鱼岛就容易与台湾“统一”。
因此,时间在中国一边,钓鱼岛主权暂时悬空对中国有利。正是出于这个战略考虑,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时,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提出把钓鱼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挂起来,留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解决,当时双方就这一点达成了协议。
1978年,中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时,邓小平副总理访日,针对日本某些右派议员关于要中国承认日本拥有钓鱼列岛主权的要求,他表示,钓鱼岛问题可以留待子孙后代解决,中日双方要在更加广泛领域发展两国合作关系。
让时间解决问题的战略价值在于,既让钓鱼岛向中国缓慢游来,又不马上激化与日本的矛盾。中国要借助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建设现代化,还要为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但问题还有另外一面:我们不能空等时间而在钓鱼岛问题上无所作为。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小动作令中国人愤怒,但平心静气地看,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为谋得岛权所采取的步骤执著、缜密、连贯、有力,而且民间与政府配合无间。
关于钓鱼岛的主权,中国能够拿出许多的证据来支持“中国最早发现”说,但现在的问题是,日本抱定了“先占”和“长期连续的有效治理”两条国际法原则来渐渐确立自己对岛屿的主权———日本人多次在相关岛上树立灯塔、神社与太阳旗。
所以,完全搁置争议的建议与做法有可能使中国丧失掉越来越多的主动权。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中国民间的保钓运动一直要求登上钓鱼岛进行相关活动,其目的是要借此明示中国的主权,并打断日本的“有效治理”的连续性。保钓英雄陈毓祥经常上岛钓鱼、看书的举动,理应有更多的继承者,政府也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那段历史,不应该只留下陈毓祥在日艇拦截之下为了登岛最后跃水牺牲的悲壮。
日本:一“鱼”多吃
时间对中国有利,对日本当然不利。所以,日本从1970年代以来,不断地在钓鱼岛问题上做小动作,而且心态越来越急躁,动作越来越频密,构思越来越奇特,其目的,就是想将它对钓鱼岛的主权欲望转变成既成事实。最近这一次“租借”奇想,可算是日本法学界最具想象力的创造,这里隐含着某些虽然似是而非但却用心良苦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