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盲目的群众心理是很可怕的,一般群众天生就喜欢听信谣言,这种心理带有些幸灾乐祸优越感在里面。有时一丁点的小事就足以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而这种代表了群众的力量又足以吞噬一切或有名或无名的弱者与强者。谣言并不可惧,但若使谣言上升成为人言,则就足以无形杀人了。
四位导师也都是在争议声中饱受煎熬。同样刘欢也无法“净身而出”,也不断承受了太多本不需要承受的东西。同时在这些质疑和黑幕中,爱徒吉克隽逸和徐海星的绯闻频出遭淘汰,刘欢认为是一些非歌唱类的因素影响了她们的得票。正是这些闹心的无奈,让刘欢对好声音和选秀开始失望,退出就是不想再蹚这场浑水。
压力和心理负担让身体疲惫放大
《好声音》首期节目中,徐海星对父亲身故的讲述,让刘欢潸然泪下。但很快,就有人剧透,这段故事是剧组故意安排的。而引出这段讲述的关键一环,就是杨坤对徐海星的反问:“那你爸爸来了吗?”徐海星则按剧本要求,隐晦地说出“我觉得爸爸也来了”,然后开始一段感人的故事。但很快有揭幕称徐海星是“伪装和欺骗”。就是这段故事,让刘欢也承受了太多的误解,害得刘欢特别解释:“流泪是将心比心,我有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这是真话。”
《中国好声音》导师考核刘欢专场,节目非常精彩,但无论导师还是学员,整场节目几乎都沉浸在泪水里,选择的艰难更是让刘欢几番煎熬,甚至一度“喷泪”失控,这种纠结情绪和难取舍的冲击,对刘欢都是心理压力,他现场无比无奈地说:“我们之前费尽心思抢进队伍的好声音,就是为了看到今天?”。
一方面,因为赛制导师必须选择队员两两PK,要保证专场的精彩,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员的优势和特色,这在选歌和组对上是一个很难的平衡,就很容易引起针对导师刻意偏袒的质疑。在刘欢组对决中,李代沫PK掉郑虹却惜败徐海星,一路保送吉克隽逸,都备受争议。
另一方面,好声音舞台上,刘欢的专业得到观众的认可,也得到众多优势学员的竞相“投慕”,这也就有了刘欢队成“死亡之组”之说。每个学员的倾慕和努力,让刘欢有了情感上的共鸣,也让他多次在舞台上释放了真性情。但在组对决中,刘欢却要“亲手”决定自己招揽的心仪学员的去留,在权振东和王乃恩的PK后,刘欢一度“泪崩”哽咽,难以抉择,可见这对爱人才的刘欢是一个很大的心理冲击。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相关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复杂系统。简单说就是自己得到帮助或别人的倾慕却没有回报和付出,就会有欠人情的心理。也就是心理的一种愧疚,别人仰仗你,当别人需要你帮他的时候,你帮不上,或者不能帮而觉得愧疚的心理。这就是一种道德的枷锁,通常越有道德修养的人越会有这种感觉。
这种亏欠的心理负担,让刘欢在学员离开时,一再承诺会给予帮助,更力邀部分学员担任自己元旦个唱的嘉宾。他还现场承诺,对这一届好声音学员,只要音乐方面有任何能帮忙的,一定会倾尽全力,比如指导学员的新专辑,与学员合唱或为学员写歌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情感上的补偿。而对于自己承诺的事,刘欢是一定会去完成的,所以一季好声音下来,刘欢等于多了无数的工作安排和负荷。
可见,刘欢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远远大于身体的疲惫。心理学研究,压力会躯体化,即把身上的疲惫和疼痛扩大化,这是人体控制不了的,压力躯体化的情况下,身体状况让人感觉到的程度可能是实际状况的10倍、甚至可能是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