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顶级音乐人,刘欢承受的压力强度和持续度可能更大一些。在此之前刘欢从来不参加娱乐节目和选秀,也很少出席活动和推广,可知他本人是希望全心、低调做音乐的,之所以决定参加《中国好声音》,一是因为对好声音原版质量的信任,另一方面他的太太认为这能展现他不同于以往“学院派”刻板形象的另一面——亲和、幽默。但是,没想到“中国式好声音”之外带来的各种“声音”,让身和心的疲惫交互作用着,深入刘欢的生活。
“身累”让退出合理化
从老弗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这是一种自我防御。也就是说,通过有意无意的强化和关注自身的不好的感觉,在给自己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这事儿干不下去了,必须停下来。这个过程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你越关注越不能投入事情本身,越做不好,越烦躁越不能做好。这过程也带有上述的“心理资源成本上升”的情况。最后情绪控制的成本滚雪球到你承受不了——恭喜你,你终于说服自己放弃折腾自己了。
这有种“目的论”因素在里面,基本上是在说:“觉得累是为了让自己有理由停止”。然而实际情况也可能是:厌恶感和疲累感在提醒你自己,你不喜欢不适合做这件事情。
这是情绪控制和身体控制能力不足导致的。前面的几点基本上是在说“最初原因”,这个解析是在说最终的“成因”。也就是说,厌恶感和疲劳感的自然形成是不受控制的。从认知上而言,你判断: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快感了,对于消耗的体力和时间感到“得不偿失”。但又有另一些理由告诉你必须做。这种理性上的冲突也会带来不适,这是认知失调的中间过程。
“累”除了生理上的感觉,在心理上属于一种“不想再想”、“不想再感受”的状态。两个互相冲突的理由都已经穷尽了说辞,感受该有的厌恶感也都出现了,需要的是决定。
刘欢与好声音制作方签订了三年的合作意向,现在却表示退出,不再参加任何选秀节目,这个决定一定经历过反复、犹豫不决的状态,过多的心理负担和生理活动,没有收益,人的疲累就更深。或许可以说这种疲累感是在催促刘欢快点下决定。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疲累感不是刘欢“制造放大”出来的,不是为刘欢“停止”的目的“服务”的。而是疲累感本身是督促刘欢产生“目标”的因素。
客观而论,中国好声音瑕不掩瑜是今年最好的综艺节目,众多的好声音唤醒了我们对音乐的感动和心灵的震撼。但是,伴随而来层出不穷的质疑和黑幕,也同样让我们深感疲惫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