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培训导读:只有焦虑心情而没有任何客观症状很可能是人格特性或常人在一定处境下出现的反应(处境性或期待性焦虑)。单纯根据植物功能紊乱而视为焦虑症是错误的。
作为一个精神症状,焦虑症是痛苦的,也显著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焦虑有主观体验和客观表现两方面:
(1)焦虑心情:焦虑可视为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怖。病人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总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病人也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危险或威胁,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不安。
(2)客观表现:有两种,其一是运动性不安:病人闭眼向前平伸双臂可见手指对称性轻微震颤;肌肉紧张使病人感到头紧头胀,后颈部发僵不适甚至疼痛,四肢和腰背酸疼也常见;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做些小动作,如搔首搓手等,甚至来回走动,一刻也不能静坐。另一种客观表现是植物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功能亢进的各种症状,如:口干,颜面一阵阵发红发白,出汗,心悸,呼吸迫促,窒息感,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泄,腹胀,尿急尿频,易昏倒等。
通常要有以上两方面的症状才能确定为焦虑症。只有焦虑心情而没有任何客观症状很可能是人格特性或常人在一定处境下出现的反应(处境性或期待性焦虑)。单纯根据植物功能紊乱而视为焦虑症是错误的。
焦虑症不仅指症状严重而持久,还在于它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在病人的观念上不与任何确定的生活事件或处境相联系,因此,精神病学称之为浮游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或无名焦虑。
与焦虑症相反处于另一极端的情况,有病态的情感淡漠和无欲状态,也有某些人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无焦虑状态。后者不论古今中外都有人在追求,如道家的“清净无为”,禅宗所谓“善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是物,何处染尘埃”(六祖慧能)之说,以及古希腊斯多葛派的“不动心”(ataraxia)等。西方宗教界人士的冥想(meditation),佛教的坐禅,练气功者所追求的入静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都是内心的平静,即没有焦虑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焦虑症与不动心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状态。不论处境如何一概毫不焦虑,绝不是精神健康的表现。焦虑是促进人格整合和社会化的内在动力,是安于现状和不求进取的对抗剂。我们都期望未来比现在要好些,但客观世界并不那么听话,人生充满着风险,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所谓生存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的根源。
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一般焦虑水平的高低,与其说取决于当前的处境,和既往生活中的某些个别事件,毋宁说更多地取决于A.H.Maslow(1970年)所谓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Maslow说的基本需要有三: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大量事实表明,临床上见到的焦虑病人,其个人史中都有这些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证据。父母亲(尤其是母亲)对子女过分保护、过分控制和苛求是造成子女长大后容易焦虑的重要原因。
恐怖症病人有确定的外在客体作为恐惧的对象。单一的恐怖症与慢性焦虑状态是显然不同的,但这两者之间有各种过渡形式。多形性恐怖症与随处境不同而有显著波动的焦虑症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截然的分界线。
疑病症者的焦虑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疾病,而焦虑症者的焦虑是弥散性的,但两者的混合状态并不少见,即既有疑病性焦虑也有无名焦虑。
焦虑症指向未来,指向可能的危险或不幸,在观念上是不确定的。抑郁症意味着已经造成的丧失,是无可挽回的既成事实,在观念上是确定的。临床上可以见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就现状诊断而言,只要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便诊断为抑郁症,不论焦虑有多严重。这叫做抑郁优先于焦虑的诊断原则。换言之,在等级制诊断系统里,抑郁与焦虑相比是高等级的。